近年来,安义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守住生态环境底色,全力提升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幸福成色,以“三个强化”为举措,把生态环境修复落到实处。
一是强化河湖保护修复行动,提升水清岸绿群众幸福感。在全县范围内实施以“清洁河湖水质、清除河湖违建、清理违法行为”为重点的“清河水修复行动”。开展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综合整治修复,通过对3个片区4条水系78.53KM河道实施水系连通、清淤疏浚、护坡护岸及堤防加固等修复整治措施,使村道生态基流满足程度达100%,做到常年有水自然流动,河道岸线自然蜿蜒,岸坡稳定,生态岸线修复率达85%以上。群众推窗见绿,出门见景。
二是强化青山增绿修复行动,提升生态底色。为了进一步巩固保护好安义青山绿水,全县开展林业修复行动,全面推行林长制,重点强化全县8.68万亩峤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圣水堂国家级森林公园保护,加强全县553株大树名林挂牌保护,对破坏森林案件严厉打击查处,实施森林抚育9.5万余亩,封山育林5.17万亩,还林修复1.5万余亩,使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.55%。
三是强化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修复,提升群众生态幸福感。严格落实年度生态修复计划,统筹资金,扎实推进辖区内13座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修复计划,科学制定“一矿一策”修复设计。在2023年修复“新民罗丰村废弃矿山3”进行自然复绿销号的基础上,近期对其它13座矿山进行“一矿一策”推进修复措施。通过增减挂钩和自然复原等方式,已恢复治理45.4公顷,逐步达到全部修复复绿的效果。
四是强化生态损害赔偿与生态修复相结合,提升生态修复实效。近年来,整合全县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的6个行政职能部门,筛查符合启动条件的生态损害赔偿线索,通过开展“普法宣传、增殖放流、洒水保洁、恢复原貌、植树复绿”等多种替代修复方式,2024年履行赔偿义务47.95万元,使生态环境的“破坏人”变成生态修复、生态保护的“宣传员、种树人、放鱼人”,让生态修复各项措施落地生根。
下一步,将进一步加大生态修复力度,坚守生态底色,让人民群众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中提升幸福成色。




